吐鲁番旅游一站式服务
本人在吐鲁番生活了10余年,今年准备涉足旅游,突然发现自己对吐鲁番的了解,竟然还不如外地游客。于是花了小半年时间,恶补各项知识。随着知识的积累,才发现自己的肤浅。于是我们停下来,不再盲目地、闭门造车式地上架产品、发布线路。我们开始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每一个目的地,琢磨怎样才能把一个景区、景点、目的地客观真实地呈现给大家。
先上一张景区游览示意图。游览示意图,对于一个景区(点)来说,至关重要,基本都会悬挂摆放在景区门口。然而往往会被大家忽略掉。它是一个景区的总目录,建议大家到一个景点后,不管是自驾、自由行还是跟团,先看一下游览示意图,会对了解景区有很大帮助。
过了检票轧机,进入园区,迎面以一把放大了的铜水壶,背景是高达的古杨树、桑树。
回首看景区大门:底部景点维吾尔风格门洞、石柱;往上,门楼中缘,凹陷淡蓝色水波饰纹,外凸的上下边缘,形象地刻画出了坎儿井暗渠。与暗渠相连接,向上延伸的圆弧则是坎儿井的竖井刨面;顶停外顶的半球圆顶,更是兼具维吾尔穹顶建筑风格,有像极了坎儿井竖井口周围堆积的泥土堆;土堆上面那个奇怪的东西,就是开掘坎儿井最原始而又极其重要的工具——辘轳。
辘轳上站的那只鸽子,是真的,只是碰巧在那而已。但是看看那辘轳造型,鸽子的位置,再看看景区徽标,竟然好像是故意摆上去的鸽子,毫无违和感。
两边建筑外墙,装饰精美、颇具特色。
这个4米高,用铜公斤,纯手工打造的巨型水壶,就不多做介绍了。关于这货的来历,史书上记载不详,传说一大堆。
横骑于坎儿井明渠上的“高车桥”。
跨过高车桥,进入休闲区。左手边是一座假山瀑布。假山背后是民族风格的穹顶建筑。假山采用吐鲁番特色的赤泥岩堆塑,寓意火焰山。泉水从山岩下涌出,形成瀑布。这个小小假山,虽是人为,却是吐鲁番的地理环境的一个缩影。
假山瀑布下的浮雕,刻画的是维吾尔人开凿坎儿井的劳动场景。
假山背后,树荫下的凉亭,可坐下稍作休憩。原木亭、高车亭、晾房亭,三种风格的亭子并排而立,古朴大方,仿佛在向游客招手,争相诉说自己的故事。
骑跨与坎儿井明渠上的榻床。上有密阴遮阳,下有天然空调送凉。
穿过休闲区,右转,是一道沿坎儿井明渠搭建的葡萄长廊。循廊而行,就来到了坎儿井地面施工展示区。
此展示区从右至左,展示了坎儿井开挖技术的历史演变过程。
地面施工展示区背后的这面文化墙,可不是一面装饰墙。墙体浮雕,从左至右,讲述了吐鲁番人从远古到近现代的发展历史。浮雕形象生动,其中有人、物、故事,其内容大多皆有迹可循,并非随意杜撰。整个文化墙历史脉络清晰连贯,构思精巧。
展示区前面有一排展示柜,内有一些古董物件。最右端,有一些古人打铁设施、石磨以及一些老旧木箱等。听完坎儿井和文化墙的讲解后,再仔细端详一下这些老物件。你会发现它们好像具有魔力一般,能迅速把你带回的各个时代,古人劳动、生活的场景,仿佛就展现在眼前,如果时空穿越一般。此刻,坐在这码字写游记,翻看这些老物件照片,才恍然大悟:这些零碎古物,看似在这个地方随意零散摆放,实则用心布局。
地面施工展示区尽头左手边,便是坎儿井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大厅,迎面是一堵关于坎儿井的历史、分布等状况的玻璃展示墙,内有各种航拍照片、分布图、文字介绍等等。
这个文物展示区的布置,竟然用了地面施工展示区文物布局的同样的手法,看似不经意的随性布展,仔细品味,确是用意深刻。
游览完文物展览区,继续移步前行,是一条模型展示廊道。左手边是一堵展示坎儿井开挖场景的泥塑模型;右手边是一个巨型吐鲁番地理模型。仔细观察、阅读左手边的泥塑模型,你会发现古人的智慧所在,了解坎儿井开挖的艰辛。认真观摩、思考右手边的地理模型,你会了解坎儿井的地理条件,学习坎儿井的科学依据。然而当你再深入思考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古人们也许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智慧。
参观完模型,来到坎儿井暗渠展示区入口。
入口处的圆形扶手下面,其实是一口坎儿井竖井,整个螺旋甬道绕这口竖井盘旋而下。
进入甬道底部,可以慢慢参观一下坎儿井暗渠。地面上三四十度高温,地道里却是十分清凉。
沿暗渠前行,到达这个穹顶大厅。看到这么多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意味着坎儿井之行即将结束。
内容来源:吐鲁番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