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之行二in吐鲁番
今天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先去市区的坎儿井博物馆,学习西域劳动人民的智慧;接着去同一方向距离甚近的交河故城,体验多年的沧桑历史;略为遗憾的是,交河故城的夯土城墙要在夕阳下才最有感觉,但那时我们应该会在鄯善县的吐峪沟了,一个极其古老的村落。
新疆与内地虽然同用的北京时间,地理上却至少有2个小时的时差。所以我们终于有了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入乡随俗,第二天睡得七晚八晚,磨磨蹭蹭的出发,上午11点才来到坎儿井博物馆。微缩模型中远处是天山山脉,近处是村庄,中间是广阔的戈壁和寸草不生的火焰山,智慧的人民群众利用山的坡度,创造了坎儿井这个地下潜流灌溉系统,最大程度利用天山融化雪水,才有了吐鲁番这个沙漠里的神奇瓜果之乡。其实坎儿井的原理早在纪录片中看过,虽然现在也看到了模型,但只有后来自己到了火焰山脚下,看到山坡上的晾房和一望无垠的葡萄架,才能明白这项工程是多么智慧和伟大!
看了坎儿井的介绍,才知道历史上各个时代都有我天朝的官员到西域来戍边之类,协同当地百姓不断改进坎儿井工程技术。坎儿井大体上是由竖井、暗渠(地下的)、明渠(地面的)和涝坝四部分组成。下图就是暗渠的模样,地下河流可以尽量减少蒸发。相比之下,我们小桥流水的南方自然条件真的是好太多,多数人无法感受缺水地区是如何节约和使用水资源的。
去交河故城的路上,路遇一段林荫道,道路两边是大片的葡萄架。吐鲁番别称火州,这个外号可不是白来的,9月下旬的天气,我们还需要开着空调,林荫道上倒是清爽宜人。
这个时节的吐鲁番,葡萄不止是熟了,还光了。但仍挡不住我们拍照的兴趣——这可是吐鲁番的葡萄架啊,葡萄界扛把子啊!到了冬天,这些葡萄树会被埋到地下过冬,来年春年再搭上架子长叶开花。
田主夫妇俩正忙着把干枯的葡萄树拖到小车上拉走,见我们在旁边拍照,维族大叔不知道从哪儿捧出几串没洗的原生态小葡萄,小拇指大小的灰白色,却非常甜。我们又惊又喜,却还是小人之心的问了句要钱么。大叔好容易弄明白我们的意思,才表达说不要钱,一直捧着葡萄让我们吃,还让我们把旁边的一袋都拿走。我们不好意思拿,却很开心的与他们合影,女主人完全不会普通话,面对手机镜头羞涩的不敢看。这段总共没几个汉字的交流,让我们体验到普通维吾尔人的友好与淳朴,心里满满的感动。
驱车上山,俯瞰这一片的村庄与田野,山坡上是错落相间如碉堡一般的土黄色晾房,透过砖墙的洞孔,我们没看到里面有葡萄晾晒,不知道哪儿去了。身后的山上全是砂砾和黄土,寸草不生,但脚下不远处就是大片的绿色,这应该是坎儿井的功劳吧?
然后我们到了交河故城,先科普一下,这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是古代西域“车师前国”的都城。吐鲁番的干旱少雨,使故城保存得非常完整。特别神奇的是,这是一个从上到下挖出来的城,这一点可谓独特。
故城里有许多市井、官署、佛寺、佛塔等等,有兴趣的完全可以蹭个导游去听听,但是,我们没有去。因为,实在是,太,热,了!不,是太烤了。。。距离刚才的葡萄林仅仅只有一公里左右,但这儿的温度恨不得要上一个量级!无法想象8月份的盛夏时节这里会是什么状况。暴露在阳光下的每一分钟,都让你觉得自己就差一撮孜然了。
所以这是我的出镜方式。身处宝贵的世界遗产里,只愿一处阴凉。
交河故城的名字由来,是由于这里是两条河流的交汇之处。站在土台上往河谷里看,真担心在这炙烤的空气里河水会挥发殆尽。植物真是生命力顽强的存在,但凡有一点水源,它们就恣意生长。
两千多年过去了,车师早已在历史的尘埃中泯灭,这些小生灵却还活跃在这废墟之中。就像紫禁城中的猫,在尘世的斗争与变迁中,唯有它们是永久的赢家,绵延不绝。
景区小摊七七八八地摆了些丝巾和乐器,鲜艳的晃眼。
从炙烤的交河故城出来,穿过市区时又去艾力开木吃了个午饭,下午4点多才出发前往今天抱了最大期望的景点:鄯善县吐峪沟。从吐鲁番市区上G7时,我们就费了好大的劲,因为各种修路、数据过时,本就信号不佳的导航,在这里常常走着走着自己就凌乱了。沿G7往东,火焰山渐渐出现在视野中。
火焰山,这里算是中国最热的地方了,盛夏地表温度可达70度,沙窝烤鸡蛋是这里的特色菜。
啧啧称奇之际,我们错过了高速出口,then,开始了我们这一天的迷失之旅。
看了地图,只能在十几公里后的下一个出口下高速,然后绕行几十公里到达吐峪沟。好吧,可以接受。但是,当我们终于下了高速上了土路后,却发现此路不通,在修路,路政指路说得继续往前绕路。一看地图,我去,又增加了一二十公里。好吧,来都来了。于是继续按照导航指示走,但之后,各种修路,各种此路不通,各种掉头,各种绕路,各种问路,各种语言不通,你来比划我来猜......数次之后,我们开始怀疑人生,觉得吐峪沟是个到不了的地方。但无论如何,天还是亮的,我们的想法,已经很识相地从“去吐峪沟看风景拍日落”到“去吐峪沟拍日落”再到“天黑之前去吐峪沟看一眼”。来都来了!
走完村道走县道,走完县道走省道,太阳正在西沉,我们还在狂奔。
稀里糊涂撞入火焰山腹地村庄,我们也不知道到了哪,见到许多奇妙的景色。
路过小镇,人们在接放学的孩子,已经快要下午7点了。我们无心逗留,匆匆向前。
远处就是火焰山红褐色的褶皱山体,在这样干旱少雨的土地中生长的瓜,可以想象味道是极好的,想起当年在额济纳的房东家吃了他们放了好久皱巴巴的瓜,一口下去,甜到哀伤。很有意思的是,哈密瓜哈密瓜,容易让人觉得是哈密地区出产的瓜,其实,为了争夺哈密瓜的原产地证明商标,哈密和吐鲁番可是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到最后也没个结论。吐鲁番往往倍觉委屈,当年给康熙进贡的明明是吐鲁番鄯善县的瓜,偏偏被赐了个哈密瓜的大号,找谁说理去。
下午7点20,终于看到了希望,导航显示我们已经到了传说中的吐峪沟,噢耶。一路往景区开去,两边是整洁统一的维族民居,在马上消失的夕阳光照下,土黄土黄的特别好看。
在我们情绪崩溃之际,人民警察及时出现了,青年维吾尔警察(协警?)坐在低矮的面包车改装的警车里,热情询问我们要去哪里,告知我们最近在修路要绕道,并主动给我们带路。于是我们跟在这辆警车后面,终于开了一段心里有底的路,忍不住要给人民警察谱写一曲赞歌。
7点半,经过了整个下午的奔波,我们终于到了吐峪沟景区,一路的曲折真是让人此刻涕泪交加。人车分开安检后进入停车场,发现景区已经关门了。。好在停车场能望到一点村里的景色,于是就着点仅存的余晖,我们咔嚓咔嚓赶紧抓了几张。还真是挺美的,夕阳下燃烧的火焰山,高高低低的黄土房子,花纹孔洞的围墙,绿塔耸立的清真寺,点缀其中的葡萄架,四下寂静,仿佛空无人烟。
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今天的重头戏,因为据称这个古老宁静的维吾尔族村落,有着多年的历史,是迄今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很遗憾没能近距离接触,感受号称是最为古朴原始的维吾尔风情,但转念一想这样也好,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与其失望落差,不如保留一点距离,保留幻想与期待,也为将来重游留一个念想。
整个下午就为了这两眼,我们不甘心,于是顺着景区门口的路,瞎走瞎拍。这里的房子,清一色黄黏土制坯建成,各种政策宣传标语四处可见。村道上只有地里晚归的农民,驮着一板车的干草枯藤,艰难上坡;还有放了学的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唧唧喳喳的追赶玩闹,哄笑一下又四散开。
这个时间整条路上的游客只有我们,放学回家的孩子在藤架下的卡塔上,把作业本摊了一床,正用维语跟父亲交流着什么。
这孩子一直望着我们,长的实在是可爱,眼睛乌黑清澈,脏兮兮的脸庞和小手,相信是手上那串葡萄造成的。他的哥哥把书包扔在卡塔上跑了,爸爸在不远处沉默的站着,不知在思考什么,暮色四合中我们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我们尝试与小家伙打招呼,但他不为所动,于是试探着举起相机拍下这张照片,成为今日最佳之一。
一群小姑娘正聚在一户人家门口跳皮筋,看到我们走过,为首的年纪稍大的女孩,远远的主动用标准的汉语与我们打招呼:“你好!”于是其他小朋友也纷纷说:你好!我们受宠若惊,连忙回应:小朋友们好!她们咯咯咯的笑着,十分大方可爱。其中一个穿红裙子的孩子,在妈妈召唤下,跑回隔壁自己家门口,给正在洗衣服的妈妈帮手拿水管。爷爷坐在卡塔上冲我们笑个不停,嘟嘟囔囔些什么,又指着我们手里的相机。于是我们兴奋的举起相机问,可以给你们拍个照么?小姑娘看看妈妈,妈妈笑着说了什么,于是她非常羞涩腼腆的点了头。所以就有了这样一张照片,小姑娘略显拘谨的表情,身后的爷爷正做一个拍照的姿势。这张照片的诞生,让我们非常感动。
最后这两张照片,充分弥补了我们今天的遗憾,于是心满意足的驱车上路。已经接近晚上8点,夜幕从地平线笼罩过来。来时因为错过高速出口导致的迂回曲折,以为回程必然能够避免,可以较快回到G7上,也就并不心急。殊不知,这后半程的迷路故事才刚刚开始。可惜,后面因为各种搜索路线、观察地形,以及天黑路差,我们这天就再也没有拍照了。
内容来源:吐鲁番旅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lufanzx.com/tlfsms/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