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丨华夏瑰宝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
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三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视频:《世界遗产在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溯源
相传,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叫作“博雅婉”,意思是“旷野之歌”,后来经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古典音乐组曲——木卡姆。
相对于传说,追溯木卡姆的历史渊源,则必须与曾兴盛一时的龟兹乐、于阗乐等联系起来。中国的二十四史中记载了新疆的哈密地区有“摩诃兜勒(mahadur)”大曲的名称。这是公元前1世纪时的情况,它说明在这一地区,公元前木卡姆式的大曲就已经存在了。而汉武帝宫廷乐师李延年以“摩诃兜勒”大曲为基础创新了新声二十八解,更是证明来自哈密的这个大曲是重要的乐曲。
历史的车轮驶入10世纪之后,中亚地区相继出现了三位在伊斯兰音乐中堪称伟大神秘的人物:一个是突厥人法拉比,他编著了《音乐大全》等书,并模仿龟兹琵琶五弦,对乌德乐器进行了改革,把以前波斯、阿拉伯音乐通常用的九律延长到十七种,形成了波斯、阿拉伯的典型乐系。
一个是塔吉克人伊本?西纳,他吸收了西突厥汗国以来突厥文化的营养,他通过苏美尔?巴比伦和摩尼教中重新崛起的将“十二”视为神圣的观念,以十二品律传统和以前歌曲音乐中的组合为基础,推出了十二套曲;另一个是突厥人纳瓦依,他在法拉比和伊本.西纳所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一系列木卡姆的名称如:“等级”、“住地”、“地方”包括音调都作为双关词使用,甚至直接提出“木卡姆”就是声音的形式的观点。他们对于以后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可谓功勋卓著。
木卡姆释义
1音乐术语“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思是“地点”、“地位”、“法律”’作为音乐术语,意为古典音乐。木卡姆也称“马卡姆”、“玛卡姆”,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可大致分为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亚地区等几大类类别等,但就种类来说,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结构形式也最完整。
2
含义及形式无论“木卡姆”在名称学上有何含义,它只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古典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从16世纪开始,在音乐大师卡迪尔罕、雅尔坎迪、阿曼尼萨罕(乃菲斯)等人的引导下,经过众多民间乐师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终于形成十二木卡姆的规模和样式。
十二木卡姆的每一部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达斯坦(叙事诗dastan)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组成,含歌、乐曲20至30首,长度2小时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个小时。木卡姆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的。
木卡姆之母——阿曼尼萨汗
阿曼尼萨汗(——年)叶尔羌汗国第三代国王阿不都热西提汗的妃子,出生在提孜那甫河畔的夏河塔塔尔村(今莎车县喀拉苏乡夏甫吐鲁克村)一个贫寒艺人家中。自幼的耳濡目染,培养了她对音乐与诗歌文学的兴趣与超人才能。演奏弹拨尔是她的拿手戏,她用自己创作的歌词演唱的《潘吉尕木卡姆》,使打猎路过这里的阿不都·热西提汗一听而动心,汗王当即做出了决定:带小他23岁的阿曼尼莎入宫。
阿曼尼萨汗进宫后,很快成为一位有名的诗人和音乐家,她在宫中自编、自弹、自唱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著作,流传至今的作品有《乃斐斯诗集》、《美丽的情操》、《心灵的协商》等。她最大的贡献是把当时流传口头的民间诗歌木卡姆进行了分类和编组,同时也把新整理出来的木卡姆按照当时维吾尔的“琼乃合曼”、“达斯坦”、“麦西来甫”等民间曲调格式进行了融会改编,为维吾尔民族音乐的研究与整理作出了杰出贡献。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与非遗
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荣列榜中。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搭载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选曲名列其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中,木卡姆艺术如同一颗新秀,被赋予更多的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白癜风如何确诊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lufanzx.com/tlfsly/1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