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坎儿井相关问题概述
本文载于《中国文物报》年4月15日7版,作者李刚。
坎儿井历史悠久,是干旱地区的先民根据自然条件和水文地质特点创造的地下水利设施。它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潜水来提供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由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和涝坝几个部分组成,这种特殊架构的坎儿井可以说极大缓解和克服了地表水蒸发和损失严重的弊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被很多学者喻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工程(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坎儿井)”之一,是现仍在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使用并承载和传承浓重文化和传统工艺的“活动的文化遗产”。年5月,坎儿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坎儿井起源及其分布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新疆维吾尔语称为“kariz(坎儿孜)”,波斯语称为karez,阿拉伯语称为karyz,俄语为кяриз,它是干旱地区人们进行农业灌溉的一种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分布在我国新疆及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摩洛哥等地。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另外在新疆的奇台县、木垒县、库车县及皮山县、阿图什等地也有分布。
关于坎儿井的起源,由于受到文献和考古资料限制,很多都没有文字记载。目前,关于此主要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坎儿井起源于波斯,即今伊朗。黄盛璋先生持此观点。第二种,坎儿井起源于中国内地,即汉代井渠说。王国维先生在《西域井渠考》中提出了坎儿井来源于汉代陕西关中井渠的观点。此外,王鹤亭、黄文房、阚耀平、蔡蕃、蒋超、储怀贞、钟兴麒等先生都持此观点。第三种,新疆当地人民自创说,即坎儿井由新疆的维吾尔族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自己发明。刘耻非、钱云、哈运昌、张席儒等学者持此观点。
新疆的坎儿井多集中在吐鲁番盆地,这与吐鲁番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有直接关系。吐鲁番盆地四周环山,山岭靠盆地的內缘是一圈戈壁砾石带,再向里是绿洲带。绿洲带中心是中国海拔最低的艾丁湖。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与西部的喀拉乌成山的春夏季雪融水和雨水向盆地中心输送。进入戈壁砾石带后,由于砾石透水性极强,水流入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潜水带。而砾石由黏土或钙质胶结,质地坚实,因此坎儿井掏挖后不易坍塌。吐鲁番干旱酷热,水分蒸发量大,风季时尘沙漫天,往往风过沙停,水渠被黄沙淹没。而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输水,不受风沙的影响,水分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因此坎儿非常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这个原因也是目前学界不少学者认为坎儿井起源于新疆的主要原因之一。
吐鲁番坎儿井现状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坎儿井专项调查数据显示,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总数为条,吐鲁番市有水坎儿井条、无水条,共条;鄯善县有水坎儿井83条、无水坎儿井条;托克逊县有水坎儿井38条、无水坎儿井条。全地区有水坎儿井共计条,已干涸的条,总长度约公里,竖井总数约10万个,年径流量达到2.1亿立方米,可灌溉13.23万亩农田,约占全地区总灌溉面积的8%。尽管如此,每年依然有坎儿井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涸,究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一是地表水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导致坎儿井水源地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二是机井布局不合理;三是缺乏合理有效的地下水资源统一规划;四是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随意倾倒垃圾丢弃废物,坎儿井水源污染严重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文物部门牵头向国家申请专项经费,有针对性地对坎儿井进行了维修加固。自年底以来,吐鲁番市坎儿井保护加固工程共完成了5期,加固维修了道坎儿井,坎儿井的水量和消亡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部分坎儿井在维修加固后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吐鲁番坎儿井的价值
坎儿井的学术价值。
坎儿井是我国水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份宝贵遗产,弄清楚坎儿井尤其是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历史起源与变迁,对探讨吐鲁番地区经济、水利、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和今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推动吐鲁番乃至新疆坎儿井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也有重要学术价值。
坎儿井的经济价值。
历史上,坎儿井曾经是吐鲁番地区的主要水源,可以说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的绿洲经济。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条,年出水量2.1亿立方米,分别占全新疆坎儿井数量、出水量的69.3%和48.5%。加上邻近的哈密盆地,这两个地区坎儿井总数占到新疆全区的97.1%。在坎儿井极盛时期,坎儿井的灌溉面积占到吐鲁番地区全部灌溉面积的60%以上,可见其在吐鲁番地区灌溉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一大批防渗渠道的修建和随意开挖机井等情况的出现,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水源结构发生了改变,坎儿井的流水量受到严重影响,这给很多地区,尤其是过去依赖坎儿井水源进行灌溉的地区带来很大的影响,也给居民的生产生活都带来诸多不便。
坎儿井的历史、文化、旅游价值。
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千余条,其中有水坎儿井不足三百条,每条坎儿井的背后都有重要的历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新理念和广阔视角,文物部门以文物本体为依托,将保护文物与展示文物相结合,先后在吐鲁番市、鄯善县和托克逊县实施坎儿井微型景观建设,将文物保护工程与惠民利民工程完美结合,呼吁公众积极参与保护坎儿井,同时给方兴未艾的“吐鲁番学”留下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坎儿井文化史”。
吐鲁番坎儿井的掏挖工具
坎儿井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仅体现在其文物本体上,同时也体现在坎儿井的掏挖工艺上。由于坎儿井结构的特殊性,现代化的设备无法完全应用于此,只能借助传统的掏挖工具对其进行掏捞清淤。坎儿井的掏挖工具概括起来主要有掏挖工具、提升工具、运输工具、照明工具与加固工具等。
掏挖工具。
目前已知的掏挖工具共有5种,主要有钁头(最古老的掏挖工具,主要是用于竖井和暗渠的开凿工序)、抱锤(坎儿井的掏挖匠人在使用钁头过程中进行改进的一种工具)、坎土曼(水活和旱活通用的工具,主要用来挖掘软土层,运土石或掏挖淤积物)、尖子或十字镐(尖子也称作为人子,这是安装在抱锤上,用来开凿竖井和阴沟廊道的专用工具,并可兼为挖掘引水暗渠底部淤积之用,尖子可多存备件,便于随时更换使用)、铁铲(也称铁锨,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手工工具)。这几种工具在吐鲁番的坎儿井保护维修工程中交叉使用。
提升工具。
主要有3种,即辘轳(也称作辘修,现在仍有三脚架式手摇曲肩辘轳,是靠人力来提取土石和淤积物的专用工具)、电动提升工具(现在主要使用的是拖拉机等机械设备)和提升工具附属器物(有钢丝绳、桑树的直叉,也有专制的铁勾等附属器)等。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经费的支持,大部分坎儿井的掏挖工作主要依靠现代机械设备完成,比较小的坎儿井和个别农户家中的坎儿井依然使用人力进行掏挖。
运输工具。
以前运输工具主要是筐子与人共传送,现在的坎儿井掏挖清淤主要还是使用皮桶来盛装土石和淤积之物。这些工具依旧广泛应用于吐鲁番的坎儿井保护工程之中。
照明工具。
以前当地农民主要使用自制的照明工具,如使用燃料的灯葫芦。灯葫芦除了照明之外还可以预测井内是否缺氧或有瘴气,避免出现人员伤亡事故,所以尽管防水灯或手电筒等先进的照明工具早已问世,但清淤时,掏捞人员仍依然将灯葫芦悬挂于暗渠之内,两者配合使用,可谓是相得益彰。这算是传统工具与现代工具的完美结合。
加固工具。
这种传统的工具有3种,一种是水闸,又称权。在坎儿井暗渠内,输水廊道的土质有所不同,有些地段比较疏松容易坍塌,所以选取桑叶加工制作成水闸,用来加固确保暗渠输水畅通。一种是撑子,分上幅和下撑。还有一种是闸板,也叫做架板,现在改用水泥管,埋于坍塌部位,从而保证水流畅通。这些工具大多应用于南疆的坎儿井农户中。
小结
从坎儿井掏捞工具、现状、来源及坎儿井的价值等因素综合来看,坎儿井作为历史文化和文物的属性不言而喻,它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许多新的现代化设备相继问世,这对坎儿井的保护和利用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不管怎样,坎儿井因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找到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及其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平衡点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方可将坎儿井的文化和历史更好地传承下去,才能永葆坎儿井作为“活的文化遗产”的活力,才能将坎儿井的保护利用工程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让更多的村民能够真真切切地受益。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lufanzx.com/tlfsly/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