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那些落难来到新疆的人,在这都干了些什
“父母在不远游”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观念,所以即使在清代新疆就有了繁华的集市、夜夜笙箫,这个遥远的地方是没有人愿意来的。
在古代,有一种刑罚叫做流刑(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清代时,流放制度已经完善,主要的流放地有三处:极边之地——新疆伊犁、苦寒之地——黑龙江宁古塔、烟瘴之地——两广一带。
没有人愿意来新疆,流放总是可以的!东北的“宁古塔”是清代官员不详之词,而比起“宁古塔”,新疆更是全国官员的噩梦,如果终身流放新疆,恐怕就像跌入万丈漆黑的深渊,永远不会再放光芒。
说完了流放的知识点,我们一起看看都有哪些人曾被流放到新疆,他们在流放新疆期间又都干了些什么呢?
1
纪晓岚相信很多人熟识纪晓岚,都是因为一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在部电视剧中,张国立主演的纪晓岚幽默风趣、机智灵敏、满腹经纶,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但这部电视剧中,却没有讲到纪晓岚被流放新疆的这段历史!
通风报信遭“连累”乾隆三十三年(年),两淮盐运亏空案发,曾经担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被调查。卢见曾这时已经退休好几年了,回了山东老家。卢见曾的孙子娶了纪晓岚的女儿,因为这层关系,纪晓岚提前给卢见曾通风报信。
据野史说纪晓岚报信的办法很有意思:他拿了一撮盐、一撮茶叶,装进一个空信封里,用浆糊把口封好,没写一个字,派人不眠不休地在两天内送信到卢见曾家中。
卢见曾接到信封后,一时不明白,将里面的东西倒在桌上看了又看,才知道纪晓岚的用意:“盐案亏空查(茶)封!”于是,卢家急忙补齐挪用的公款,并将剩余资产安顿到别处,一切准备停当,查抄的人赶来已经是半个月后了,只查到了他家里很少的财物。
但是以乾隆的精明,根本不相信卢家就只有这么点钱财。继续追查后,20多人被杀,纪晓岚等受牵连的人多被流放边疆,这是乾隆当年亲自审定的大案。据说,纪晓岚被连带出来,是因为和珅从中作梗。
流放乌鲁木齐纪晓岚流放来到乌鲁木齐已经是农历10月初冬,一路上从烈日炎炎到鹅毛雪,纪晓岚见到新扩建的乌鲁木齐和来来往往的西域各族百姓,虽然有一些被流放的伤感,但更有一些新鲜和好奇。
来到乌鲁木齐后,因为他的文字特长,在总署衙门的印案房服役,负责汉文文书工作。他每天到衙门工作,晚上很多时候还要帮一些士兵代写平安家信,纪晓岚因为是“赎罪”,一方面不敢怠慢,二来这也让他接触很多社会底层的人,增长了见闻。
纪晓岚在流放中遭遇最重大的事情就是昌吉民众暴动。年,昌吉的百姓受不了清兵压迫准备作乱。纪晓岚经常跟随温福等官员四处走访,他爱和下层的老百姓聊天,因此得到消息就及时上报了,这次暴动刚发生不久就平息了,纪晓岚被朝廷记了一个大功。
提前返回京城单凭一个向朝廷报信的功劳,就想返回京城是远远不够的!主要还是乾隆想编纂一套比爷爷康熙《古今图书集成》规模更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乾隆先安排刘统勋负责人手,刘统勋的大儿子刘墉是纪晓岚的朋友,刘统勋也知道纪晓岚学问广博,因此,刘统勋向乾隆举荐了纪晓岚。再加上乾隆酷爱写诗和做对联,纪晓岚没有获罪前应对的诗句时常受到乾隆欣赏。可纪晓岚被流放这两年里,再没有人像他那样让皇帝满意。这么一想也就同意让纪晓岚回来了,还派人赐给他一个玉环,这个环和还同音,就是说他可以回京了。
纪晓岚在年12月接到“赐环”的通知,休息调养了一阵,第二年二月就上路京了!回京之后,主编了《四库全书》。他晚年时期还有一部著作叫做《阅微草堂笔记》,书中记载了许多当年他在新疆的见闻,多是些鬼魂神怪之类的异事,这部著作也为后人研究新疆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如今,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里有一座岚园,就是为了纪晓岚而建的,整体建筑为清代园林风格,仿照北京纪晓岚故居格局建造。
岚园内纪晓岚像
将所有的痛苦,全部一饮而尽
被流放新疆,却没有消沉
而是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了自己眼中的新疆
为后人研究新疆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这种豁达的精神
难道不值得每一个新疆人去学习吗?
2
林则徐虎门销烟,流放新疆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虎门销烟,一举销毁鸦片多万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壮举。也正是因为这次虎门销烟,中英之间爆发了鸦片战争。而在这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一再失利,惊慌失措的道光帝迁怒于林则徐,将其流放新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就是林则徐启程去新疆,在西安与家人分手时创作的。
垦荒勘田,巩固边防新疆屯田始于汉代,发展于唐代,成熟于清代。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主要在伊犁和北疆,以及南疆阿克苏等地兴办屯田,有兵屯、回屯、遣(遣犯)屯和民屯。道光年间,发生张格尔叛乱,屯田一度停顿。叛乱平定后,喀什噶尔、巴尔楚克等地恢复屯田,林则徐到达伊犁后,立即协助当时的伊犁将军布彦泰垦荒勘田。
伊犁将军布彦泰一向敬重林则徐,他得知林则徐将抵达伊犁边界时,曾两次派遣兵丁前去迎接,还破例委以林则徐实务——执掌粮饷。军饷和粮秣是伊犁驻军的重要依托,林则徐深切地感受到了布彦泰的信任,承担了伊犁的垦田事宜。
-至年间,林则徐在伊犁倡导开垦了惠远城东的阿齐乌苏废地三棵树、红柳湾一带3.3万多亩和阿勒卜斯16.1万多亩田地。安置回户户,安置汉族民户户。阿齐乌苏废地在今天伊宁市巴彦岱一带。伊犁垦田取得了巨大成功,布彦泰被加封太子太保衔,道光皇帝下令点名让林则徐到南疆勘荒。
道光二十五年(年)初,林则徐奉旨赴南疆,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勘查了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今和田)、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和喀喇沙尔(今焉耆)七城垦地,中经英吉沙,遍历南疆八大城,勘地60余万亩;九月间在吐鲁番所辖托克逊之伊拉里克(今伊拉湖)勘地11万亩,十月间在哈密以东塔尔纳沁(今纳沁城)勘地亩。
林则徐南疆勘田的主要任务,除了解垦地的实际情况,更是为清廷制定南疆垦荒政策提供了真实的依据。林则徐扶病奔波于天山南北各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此次荒地勘察任务。他因地制宜,或招内地移民承垦,或让当地少数民族垦种。林则徐的这些活动,不仅充实了边地,而且还达到了巩固边防的目的。
伊犁修渠,造福百姓阿齐乌苏废地,原来是八旗兵屯田的地方,因水源不足而废弃。重垦阿齐乌苏废地,必须引伊犁河支流哈什河之水,工程规模巨大,花费甚多。林则徐与布彦泰反复筹划,确定施工方案。他本人拖着衰弱之躯,以极大热忱,主动向布彦泰提出分段承修、出资认捐阿齐乌苏垦地的要求。
林则徐带头捐修了最重要、最困难的引哈什河水的龙口工程,工程之艰巨,“非亲临其境者,不得而知”,龙口工程的具体位置,经考察在哈什河老龙口附近。还在新疆的其他地方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把新疆劳动人民使用的“坎儿井”加以改进推广。
今天新疆的很多地方仍留有林则徐的痕迹,乌鲁木齐红山公园有林则徐雕像,也是新疆禁毒宣传教育基地;伊犁有林则徐纪念馆;吐鲁番有林则徐的“林公井”,是林则徐在吐鲁番带领民众开凿的“坎儿井”。
林则徐不仅仅是对新疆的影响很大
可以说他对整个中国的贡献都是很大的
如果没有他当年的虎门销烟,警醒了中国人
那现在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
现在的新疆又会是什么样?
细思极恐,不敢深想……
3
张荫恒张荫恒并不像林则徐那么有名,知道他的人也不多,但他也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没有成功,但是他凭借英语这一技之长,也在官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说起张荫恒被流放,就不得不提起另外一位历史名人——康有为!张荫恒跟康有为是老乡,思想前卫,见识超群,所以他是很支持康有为的变法的,而且他还是变法中的重要人物。
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失败后,张荫恒跟戊戌六君子一起被抓,但是只有他被免了死罪,发配新疆。张荫恒到达新疆之后,生活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当时的新疆巡抚是他的学生,对他很照顾,所以他每天就是吟诗作画,吃喝玩乐。
鉴湖亭
在新疆赋闲期间,他出资捐建了一座两层亭子,名叫“鉴湖亭”,就是现在乌鲁木齐人民公园北门一进去就可以看见湖中小岛上的那个亭子,目的是怀念北京被囚禁在瀛台小岛上的光绪皇帝。张荫恒对新疆的贡献大概也就只有这座具有精神文化内涵的“鉴湖亭”了吧。
张荫恒也就在新疆呆了两年,就被慈禧下令处死在了乌鲁木齐。说到这,顺便给大家八卦一下,张荫恒有个孙女叫张永成,嫁给了那个武林宗师叶问!
4
王蒙王蒙出生于北京,14岁入党,19岁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年9月7日发表了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不久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尽管这篇小说受到了毛泽东的过问与保护,亲口肯定,但王蒙还是于年5月因此被错划为右派。年3月右派摘帽,年,他举家迁往新疆。
刚开始是在乌鲁木齐工作,但在年,新疆文联以“劳动锻炼”的名义,把他安排到边疆地区伊犁的农村巴彦岱,开始了他的“三同”生活(三同: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他被安排到当地的一户人家居住,做家务、务农、帮助村民,样样都干,真正地体验到了三同生活,这里的人们都叫他“老王”。在这个村里,99%都是维吾尔族人,老王的维吾尔族语就是在这里学的。在这里虽然生活艰苦,但却是幸福的。
虽然在年,王蒙重返北京了,但是提起新疆,王蒙说:“新疆各族人民对我恩重如山!我开了眼,懂了人生,懂了边疆,懂了外省、小镇与农村,学到了新疆人特有的幽默、乐观、精明与耐性。我变得更加务实、开阔、坚强。”离开了新疆,又9次重返新疆,这就是他对新疆的情!
新疆对于王蒙,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是有了新疆的这16年,才有了《你好,新疆》《这边风景》等这些描述边塞风土人情的精品力作。
在新疆生活了16年的王蒙
在离开新疆之后
一直在用他的作品描绘新疆
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新疆
解放前新疆被认为是荒蛮之地,
来新疆多是戴罪,被认为是流放。
如今的新疆今非昔比,
现代化的城市处处耸立;
如今来新疆带着荣耀和自豪!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这些人来疆做出的贡献
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新疆人,我们为你点zan!
新疆风俗新疆人情新疆故事新疆我的家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lufanzx.com/tlfsly/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