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援疆20载,什么在变
◆今年秋季,30万和田居民将彻底告别苦咸水,用上“北京标准”的自来水
◆“以前住土坯房时,一下雨全家都得蹚泥水,如今冬天不用生炉子,还用上了自来水和天然气”
◆“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一个月最少也有多元的收入,肯定脱贫了”
◆对口援疆启动后,多万各族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20多万劳动力稳定就业,新建学校所
◆变化背后,是全国对口援疆创下的共和国历史之最:支援地域最广、涉及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新疆因此迎来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最大、民生受益最多的时期
◆只要在改善民生、基层基础、社会稳定上下功夫,一个个援疆“微行动”都将逐渐积累和衍生出巨大的能量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丁建刚关俏俏符晓波白佳丽
从帕米尔高原到准噶尔盆地,从塔里木河畔到天山脚下,一幢幢彩钢板覆顶的安居房替代了红柳芭子房,一条条平坦顺直的柏油路代替了泥路沙道,一座座“卫星工厂”让种地放羊的农牧民穿上工装拿工资……
这是发生在新疆无人能忽视的巨大变化,这是对口援疆实效在天山南北“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显现。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全国对口援疆创下的共和国历史之最:支援地域最广、涉及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新疆因此迎来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最大、民生受益最多的时期。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各省份的支持。自年首批对口支援新疆干部抵疆后,20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部委、19省市贯彻落实中央治疆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近两万名援疆干部和技术人才西出阳关,致力解决受援地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进步。
7月9日至11日,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新疆喀什召开。这是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对口援疆工作20周年的重要节点,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既总结了对口援疆工作20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了当前新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更明确部署了对口援疆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期待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疆,将流光溢彩地闪耀在祖国西北。
变化了的吃住行
来自北京的援疆干部汪兆龙至今难忘初到和田时的印象:黄沙漫天、街道狭窄、路上还跑着驴车,人车交杂纷乱……这让时任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规划发展部部长的汪兆龙感受到肩头的压力。
5年后的今天,连续两届援疆的汪兆龙现已担任指挥部副总指挥、和田地区行署副专员。而他也看到了数年来的变化:市区两车道变成四车道,小汽车取代驴车,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脏乱差情形不再随处可见。
汪兆龙说,“北京是首都,资源优势集中,和田是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区域,北京对口支援和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像经营自己的家一样,建设好自己的第二故乡。”
▲北京援建的和田墨玉县老街改造工程,既保留了老街风格,又改善了百姓居住条件,受到当地群众由衷的欢迎。
事实上,“首善之区”标准已经让和田居民受益。住进新房的和田老人亚尔麦麦提·伊斯拉木喜欢宴请待客,新沏的茶水,不再苦涩发咸,客人也不再担心喝了肚子胀痛。从一年四季饮涝坝水,到喝上清澈卫生的自来水,亚尔麦麦提·伊斯拉木感到幸福“爆棚”。
今年秋季,包括亚尔麦麦提·伊斯拉木在内的30万和田居民将彻底告别苦咸水,用上“北京标准”的自来水。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北京援疆实施的民生工程,“真情援疆”、“首善标准”让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田的吃住行已不再艰难。
与和田一样,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各族农民感受着生活水平直线提升的滋味,他们能随口说出正在发生的变化:住上了安居房、走上了泊油路、喝上了自来水、享受了免费教育……
走进由江苏援建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阿合奇镇无锡新村,座座崭新小楼排列整齐,条条笔直的柏油路纵横通达,村里文化室、广场、便民超市配套齐全,农牧民家水、电、暖、气、厕一应俱全。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阿合奇镇无锡新村
“真不敢想我们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是党的好政策和对口援疆给我们带来的好福气。”牧民买买提·吾肉孜说,以前住土坯房时,一下雨全家都得蹚泥水,如今冬天不用生炉子,还用上了自来水和天然气。
这也是中央各部委及全国19个省市“合力而为”的结果。对口援疆工作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进步;让欠发达的新疆追赶全国步伐,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年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让全疆各族群众分享国家改革开放成果,充分感受到党中央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新疆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对口援疆特别是新一轮对口援疆启动后,“十二五”期间共实施援疆项目个,投入资金.3亿元。其中新疆民生受益最大,74%的援疆资金用于民生建设,85%的援疆资金安排用于县以下基层。
受益于大规模投入,新疆落后的基础设施得以改观,铁路、公路、民航、电力等建设项目密集上马,南北疆乡村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水平跨越式提高,多万各族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20多万劳动力稳定就业,新建学校所,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目睹东西差距逐渐消弭,听到受益群众的感谢之声,即将卸任的汪兆龙深有感慨,“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新疆不知肩头责任之重!”
工厂送到家门口
“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一个月最少也有多元的收入,肯定脱贫了。”因为有一份工资收入,新疆喀什英吉沙县城关乡8村的热孜万古丽·吾普尔信心满满。
送到家门口的工厂是中兴手套有限公司开设的卫星工厂,面积不过平方米,有几十名女工。
这种“工厂”在内地或许并不多见,但在南疆却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人多地少,当地富余劳动力多,同时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较为保守,乡土难离,职业技能不足,妇女鲜有外出打工就业的。
▲5月8日,工人在喀什深圳产业园新疆美丽奥服装有限公司整理衣服(李京摄)
中兴手套公司喀什地区总经理轩辕书浩说,年公司结合受援地的实际,把总部设在县城,把小型加工厂建到南疆的农村和社区,逐步引导、帮助群众就近就地实现就业。
“卫星工厂就建在村头,每个工厂可辐射2到3个村,吸纳多人就业,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轩辕书浩认为,这种投入少、门槛低、周期短的“卫星工厂”模式符合当前南疆实际,既能保证企业效益,又有助于少数民族就近就业。
这已成为了共识,包括山东、广东、上海、北京在内的19个援疆省市,都把卫星工厂开办到了乡间村头。据国家发改委介绍,十八大以来,援疆省市进一步加大产业援疆力度,安排产业促进就业援疆资金多亿元,吸纳富余劳动力50多万人次。援受双方共同探索实践的“总部+卫星工厂”等产业布局模式,积极推动就业岗位向乡、村、户辐射延伸,方便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指挥长王通林说,从“输血”走向“造血”,离不开产业带动,要想增强当地持续发展能力,必须走产业援疆的道路。
目前,结合内地产业转移,在新疆投资的内地企业涉及纺织、新型建材、光伏发电和电子商务等行业,当地产业布局日趋合理。这些企业一方面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另一方面,也把内地先进的理念、管理模式、经营手段带到新疆,增强造血功能。
值得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转变观念的重要平台。即使在偏僻的和田地区,援疆干部也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反馈”:穿工装的妇女多了,愿意加班挣工资的多了,守时守纪的多了……
“歌舞之乡”欢声笑语
在南疆,一档名为《喀什我最牛》的真人秀节目出人意料地火过了热播的《中国达人秀》,电视受众超过万人。
“这是村里家家周六都看的节目,听说喀什电视台门口排队报名参与的人多得像巴扎(维吾尔语:集市)!”喀什地区巴楚县曲许尔盖村村民吾斯曼·买买提说。
《喀什我最牛》是上海文化援疆工程创新项目,由上海援疆指挥部、上海电视台策划扶持,在喀什电视台播出。有别于以往单纯投入设备、财力的做法上海先后派遣4批12人次的专业人员作为志愿队来到喀什,带来先进理念,运用现代创作手段,倾力打造了这档受百姓欢迎的本土励志真人秀节目,展现满含丝路风情的新疆故事。
自节目创办以来,来自喀什附近地州的余名“草根牛人”争相报名参与,有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不同民族,农民、军人、教师、学生等不同职业,大家期待通过节目讲述各族群众追寻梦想的心路历程。
而在余公里之外的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乌恰镇萨喀古社区,自从有了浙江宁波援建的乡村大礼堂,看电视不再是茶余饭后唯一的消遣。平方米的礼堂可容纳人,音响、投影仪等设备齐全,帷幕后的横幅随着文化活动的不同随时变化,礼堂中间的T型台是平时村民表演节目、举办模特大赛的舞台。
钟爱跳舞的老人艾山江·伊布拉经常来礼堂跳舞,音乐一起,手臂一展,便回到了18岁。“大半辈子在自家院子里、土地间跳舞,现在有了文化礼堂,有了专业音响,大家伙一起跳舞,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艾山江·伊布拉说。
在天山以北,祖国边陲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下简称“博州”),湖北援疆工作队带来了长江中游底蕴深厚的楚文化。湖北省博物馆、明代藩王博物馆在博州地区举办了湖北-博州文物交流展、湖北古建筑图片展,湖北工艺美术大师、书画艺术家、作家深入当地,与青少年进行交流,推进博鄂两地文化交流。
▲新疆农民画:幸福生活(中广网记者张雷摄)
湖南援疆则续写“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前缘,以吐鲁番市图书馆、传媒中心、文化大院等文化项目为援疆重点项目,不仅完成了“输血”,还发挥了“造血”功能,满足当地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以来,在新疆及全国19个对口援疆省市的共同努力下,新疆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十二五”期间,文化援疆资金投入超过11亿元,开展各类文化项目余个,“十三五”期间援疆省市持续助力,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为新疆文化事业不断注入新活力,实现以现代文化引领新疆发展的目标。
“自选动作”丰富多彩
对口援疆是中央治疆战略之一,多位受访援疆干部认为,援疆工作既要落实中央部署,扎实做好“规定动作”,也要针对新疆实际变化,勇于担当,积极做好“自选动作”。
在塔城市也门勒乡沙热吾林村,驻村的辽宁援疆工作队做的第一件实事就打动了扎汗一家的心。遭遇车祸致残的扎汗丧失劳动力,高昂的手术费让一家人陷入困境。辽宁省援疆工作队驻村后,队员们立即协调4名辽宁援疆医疗专家对他进行免费诊疗。
“援疆医生还贴心地送来了轮椅,让我能常到室外晒晒太阳,他们的鼓励和关心让我对生活有了信心。”扎汗说。
新一轮援疆工作以来,塔城地区辽宁援疆干部人才组成的驻村工作队陆续深入基层开展“访惠聚”活动。这一率先垂范之举,在新疆当前稳定形势下,体现出辽宁援疆干部敢于担当的勇气,“查漏补缺”的援疆干部人才驻村工作队是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创新,更是“交心为上”的重要举措。
▲新疆农民画:幸福生活(中广网记者张雷摄)
“我们不能像新疆干部一样冲锋在第一线,也要为新疆稳定做贡献!”一名辽宁援疆干部说,辽宁援疆工作队同样有责任铺开队伍发现问题,解决困难,了解群众所想所盼,用眼睛“看实情”,用耳朵“听实话”,用双手“干实事”。
驻村后,援疆工作队还与包括扎汗在内的36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有些队员自掏腰包购买生活用品解燃眉之急,有些队员提供资助金帮助生产就学。
除了一对一的帮扶,辽宁援疆工作队还充分发挥援疆医生资源优势,将送医送药变为常态。隔三岔五,塔城地区托里县镜泉社区办公楼楼上楼下就会一片忙碌。来自辽宁本溪的援疆医生在社区会议室里搭起了就诊台,前来排队看病的社区居民络绎不绝。量血压,做B超,免费为社区居民看病送药。社区书记刘燕说,自辽宁本溪援疆干部人才工作队入驻托里镇镜泉社区开展“访惠聚”活动以来,已实现家门口就医“常态化”,健康服务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
“物质上力所能及,精神上竭尽全力。”辽宁援疆干部王延东说,以“庭院经济示范点”为例,援疆干部“访惠聚”是希望通过科技层面的交流、民族层面的交往,增进情感层面的交融。
“如探亲访友般,这家送几个鸡雏,那村种几排树,伸手不打笑脸人,常来常往中才有交流。”在辽宁援疆干部看来,交往是形式、交流是内容、交融才是本质,只有多交往才能有机会多交流,在交流中才能实现交融。
在基层发展了几名党员,培养了几个积极分子,民族语言学会了几句,交了几个朋友,为村里办了几件实事……通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援疆干部们与群众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
作为北京援疆的实施者和推动者之一,汪兆龙说,北京在全力支援和田地区产业、教育、卫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把转变群众观念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
一些援疆省市则充分利用自身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产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主动将援疆工作融入到新疆发展建设和稳定的各个方面,开创了“大援疆”工作格局。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仅是新疆区域内的事情,还要统筹推动新疆与内地各民族间的交流,拓宽新疆少数民族与内地交流渠道,相互走动,相互学习。”这一观点已成为许多援疆干部的共识。
王延东说,只有坚持交往交流交融,开展嵌入式合作共建活动,才能筑牢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援疆干部虽为援军,但只要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在基层基础上下功夫,在社会稳定上下功夫,一个个“微行动”,都将在时间的长河中积累和衍生出巨大的能量。LW
刊于《瞭望》年第29期,原题《对口援疆20载之变》
延伸阅读
?瞭望独家:新疆干部驻村日志
?新疆丨和田地区面向社会返聘退休干部、教师
?图闻|大美新疆60年
?专题丨大美新疆60年,筑牢民族地区发展之基
长按上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lufanzx.com/tlfszx/8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