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丝绸之路上的吐鲁番之一湮灭于历史

玄奘西游取经,是孤身一人的“穷游”。没有大唐皇帝的欢送,没有《西游记》里那些上天入地降妖伏魔的徒弟,却有被杀头的危险——那时和今天一样,出国都需要有护照,办签证。但玄奘的没有办下来,他是偷渡。

公元年,26岁的僧人玄奘,迎来了他取经路上的重要转折,起因于一个人。他叫鞠文泰,高昌国的国王。

高昌国,就在今天的吐鲁番盆地,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其国都旧址距离今天的吐鲁番市区不远(东40公里),信奉佛教,国民主要是从中原迁入的汉人。

鞠文泰对玄奘礼遇有加,想把玄奘留在高昌国,以国师之礼侍奉他。玄奘以绝食抗议才得以西行。鞠文泰被玄奘感动,举一国之力,为玄奘西行提供人财物的赞助。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高昌国鞠文泰的鼎力支持,玄奘很可能走不到印度。高昌国、鞠文泰,或许不经意间,在千年前、千里之外就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多面的鞠文泰

鞠文泰的家族是统治高昌国历史最久的家族。高昌国建于公元年,亡于公元年,期间经历了4个家族的统治,而鞠氏高昌国始于公元年,长达年。

鞠文泰是末代国君,一生大起大落,这或许缘于历史的情势,或者也跟他的多重性格有关。

高昌国,夹在西突厥和唐两个大国之间,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听命于西突厥,要么听命于大唐。

鞠文泰的父亲鞠伯雅当政时,高昌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已经中断了半个多世纪。随着隋朝的崛起和西突厥的节节败退,鞠伯雅开始改变国策,决定依附于中原王朝。

鞠伯雅两次到隋朝朝拜,受到隋炀帝接见。第二次甚至带着他一同去征服高丽,虽然隋朝大败,但鞠伯雅对中原文教肯定已经心悦诚服,于是决定搞汉化改革。

这次改革不成功,国内的反对势力太大,而远在中原的隋炀帝的口头支持又于事无补,鞠伯雅被权臣放逐,失去了王位。直到几年后,鞠伯雅才又清除反对派,重新掌权,并很快就把王位让给了鞠文泰。

鞠文泰延续着他父亲的汉化道路。汉化不仅仅是衣冠服饰,还涉及整个文教礼制,比如,推行跟中原一样的儒家教育,刑法、婚丧习俗保持与中原小异大同,汉语言文字与“胡文”“胡语”兼用。

在鞠文泰执政的前期,高昌国跟中原王朝关系密切。送走玄奘之后,鞠文泰带着他的妻子(宇文氏,隋朝的公主)入朝,求赐李姓和赐封常乐公主,象征性做了李唐王朝的驸马爷。

可能是吸收了父亲软弱的教训,鞠文泰似乎并不甘于做唐王朝的附庸。他开始塑造国王的权威,效仿中原王朝,建立宦官制度以及其他宫廷制度。同时,他又积极跟正在由乱到治的西突厥开展合作。

之后,鞠文泰逐渐疏远了与唐朝的关系,并对经过高昌来中原朝贡的其他国家使者也加以阻挠,甚至发展到连往返做生意的也阻挠。

这些事情最终激怒了唐王朝。公元年,大唐朝廷决定出兵。公元年得知唐军兵临城下的消息,鞠文泰在惊吓中死去。

鞠文泰的结局,无法让我们和那位敬奉玄奘,仰慕汉文化的国王联系在一起。

不过,对于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来说,高昌国的结局并不意外。鞠文泰的个性以及他自认为聪明的努力,或许只是加速了历史某个方向的进程而已。

高昌国被灭后,在高昌国的故址,唐朝建立了西州,吐鲁番地区有了新的名字。

家与国的破镜重圆

历史进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味。

鞠文泰的两个儿子,投降唐军后,都继续在西域担当重任,其中一位还做到西域都护,成为权倾西域的重臣。

对高昌国的国民来说,这场战争的意义更为丰富。这里讲一个小小的侧面。有一位学者从吐鲁番出土的墓志材料中,发现一个现象:高昌的汉人,都是高昌之外迁入的,原籍都不是高昌。

公元年,高昌国时期,他们墓志上提到自己的故乡,通常说的都是中原的某一处。但年高昌纳入中原版图,西州建立后,高昌汉人的墓志上,他们“故乡”的信息大多数都变成了新的西州境内的地名。

一句话,高昌灭国,高昌人故乡观念改变,高昌这个曾经的他乡,成为西州人的故乡。

这个变化十分微妙,如何解读?

有学者这样写道:“唐朝的统一,实现了移民后代的梦想。原来飘零的家与国,终于得以破镜重圆。过去以高昌为故乡,便意味着与祖国失去任何方式的联系,而在祖国统一的时候,家于何处都不离祖国怀抱。家与国观念迅速统一,并且很快以家从国,此时此刻,以故乡魂系祖国的表达方式再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段表达十分精彩,间接说明了大唐统一高昌是人心所向。

所以,当高昌要与大唐开战时,高昌流传着一个有政治倾向的童谣。童谣说道:“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

对于历史来讲,高昌实行和中原一样的郡县制,也的确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天我们对“新疆”这个词望文生义,以为这是一个多么新的疆土,有人甚至以此做文章。

但实际的历史比字面意思复杂太多。

我们先来看这则有趣的材料:

书写今日了,

先生莫咸池(嫌迟)。

明朝是贾(假)日,

早放学生归。

这是一首打油诗,写在《论语》抄本的背面。

这首诗写于公元年,作者是一个12岁的学生。从这个抄本上的其他文字综合推断,这个学生是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相当于村)的一个“义学生”。

所谓义学就是官方办的学校,不是电视剧里我们熟悉的富人在家办的私学。

从义学及其他行政体制看,多年前,新疆腹地的吐鲁番地区与唐朝中原已经建立了相同的制度。

当然,从错别字以及打油诗的水准看,这则从阿斯塔纳墓葬中出土的《论语》抄本上的打油诗,也让我们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原来他们不全是学霸,而且,上课还在书上胡写乱画。

说到这里,还应该补充一个历史细节。

高昌国被灭后,高昌故城并没有消失,其作为城池的功能一直延续到14世纪末。

年,高昌故城毁于战火,留给今天的只剩断壁残垣。

而14世纪,吐鲁番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伊斯兰教逐渐占据优势,西域文化出现了大变局。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监制:刘笑编辑:李玉朋、木秀

校对:彭烨制作:李玉朋

赞赏

长按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专家
白癜风怎样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lufanzx.com/tlfsxw/3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