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故事一床被子一身棉衣,去边疆

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31/5972056.html

从江苏徐州市海安县、邳县和东台县到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镇铁提尔村大约多公里,飞机需要半天,特快列车需要两天两夜,而在上世纪60年代,这段路需要坐上15天的货运火车和1天左右汽车的车程。

91岁的老人杨立银,是铁提尔村第一批支边老人,也是村里年龄最长的支边(支援边疆)人,他一头银发,双颊消瘦,却精神矍铄。年他响应号召,从祖国的最东边,一路向西,辗转了半个月的货运火车到了哈密,又从哈密换乘解放牌大卡车,来到葡萄农场(现铁提尔村),开荒拓地,从此在这个异乡扎下了根。

岁月如刀,在铁提尔村,像杨立银这样的支边老人仅剩24人,他们有的逐渐失去了听力,有的脱落了牙齿,有的佝偻着背靠轮椅或拐杖行走……然而,在他们孱弱的身影背后,谁又能看出来,在60年前,他们都曾是英姿勃发、恰同学少年,在这里战天斗地,风餐露宿,挖渠引水,开荒造田,用青春唤醒亘古荒原,用奋斗在戈壁书写奇迹的平凡英雄。

“一床被子、一身棉衣,去边疆”

年春,海安县正值春柳摇曳,万物复苏的季节,拥有14年党龄、31岁的杨立银退伍不久后便怀着一腔热血报名到新疆支边。出发那天,火车站月台上人群攒动,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孑然一身,送别声、唱歌声、火车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人们拉着一条写着“热烈欢送知识青年赴新疆干革命”的长横幅,为知青壮行。

长达半个多月的奔波,伴着车轮卷起的厚厚尘土和“吃呀”一声气刹,杨立银和一起从公社分配来的50多名知青,胸戴红花,背着行李包,从解放车的车斗跳下来,脚下的土地就是葡萄农场。当他们看见一望无际的戈壁,坑坑洼洼的荒原,土坯砌起的窑洞房,恍如隔世,知青们一个个呆若木鸡,眼前像月球似的“土色”世界,这片毫无生命迹象的土地,真能造出良田,安宅落户吗?

“好多女同志都哭了,当晚就走了十几个人……”回想起那段岁月,杨立银如刀刻满皱纹的脸上浮出一丝怅然的忧云,苍老的声音微微颤抖:“这里和老家反差很大,大家都觉得在这里生活是不可能的事。”

留下来的知青们被分到生产队安排的“集体”宿舍,一间7米的窑洞房,中间隔了一堵墙,分成了两个宿舍,唯一的家什就是一张土炕和一盏煤油灯。当晚,公社为每位知青配发了一床棉被、一套棉衣棉裤、70块钱安家费。

在葡萄农场的头一夜,杨立银像很多知青一样一夜未合眼,窗外风吹戈壁的“哭声”,脑海里电光火石的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画面,他曾也想过是去是留,但想到3年的军龄,14年的党龄,抚摸着一颗对支援祖国边疆建设的赤子之心,他咬咬牙还是下了决心留下来。耳边不禁又响起那激昂而熟悉的旋律:

那是一片安宁的疆域

那是人民子弟的期许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让飘扬的旗帜在心头耸立……

作者:吐鲁番市纪委监委张甫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lufanzx.com/tlfsjt/599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