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一百年前的顶级西瓜长这样拿去喂猪
今天
话题#20世纪初期的西瓜#
登上热搜榜
引发了超过3千万网友讨论
事件起源是
9月11日
微博认证为科学科普博主的网友
种子猎人SeedHunter发微博展示了20世纪初期的顶级西瓜品种——
石山西瓜StoneMountainWatermelon
这个品种的西瓜在年“面世”
年以前一直是公认的顶级西瓜品种
但后来几乎灭绝了
博主设法得到了一些种子并试种成功
长出的瓜是这样的
↓↓↓
这样的
↓↓↓
看着又大又圆是不是?
博主表示:的确很大!
最重的一颗瓜将近30斤重
但是
瓜皮大概有20斤
重点是
切开是这样的
↓↓↓
“肉质极粗,很多筋,
平均甜度只有8左右,
尝了两口拿去喂猪了,猪没吃。”
另有人文艺术博主表示
20世纪的瓜已经可以了
17世纪的瓜才是“实惨”——
GiovanniBattistaRuoppolo
绘制于年的
静物画《水果和西瓜》里的西瓜
长这样
↓↓↓
从画中可以看出
那时的西瓜不光皮厚
瓜瓤部分甚至有多处空腔
看着就很难吃……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数据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现在的我们
吃到的西瓜是这样的
↓↓↓
皮薄瓜甜
少籽多汁
简直无法想象20世纪的瓜该如何下口……
但中国人能自由吃瓜
都得感谢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内著名的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
她的名字可能没那么广为人知
但她的贡献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吴明珠院士在62年中
培育了30多个品种
我们现在能吃到的甜瓜、西瓜
很多都是出自她的手
今年91岁的吴明珠院士
已经认不出人了
但有关种瓜的记忆还在
有时候她突然嘟囔着瓜该授粉了
瓜,在她的大脑中
顽强地与阿尔茨海默症“抗争”
年,吴明珠出生于湖北武汉
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后
她被分配到中央农村工作部
吴明珠却非常苦恼:
“我想到最艰苦的地方放飞梦想”
年,吴明珠主动请缨去新疆
“我一定扎根新疆,报效祖国。”
最初,吴明珠被安排在
当时的乌鲁木齐地委
她又主动要求
被派到条件艰苦的鄯善县农技站
住在老乡家的土房里,出门便是瓜地
她这才心满意足
当年的吴明珠
还是一位娇弱的南方姑娘
身高只有1.55米
哈密瓜在夏秋之交成熟
当时吐鲁番的日最高气温
都在四五十摄氏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吴明珠和同事冒着酷暑,用3年时间
走遍了吐鲁番盆地的瓜地
整理出44个品种
不仅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
还从其中的优良品种中
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等
近30个新品种
吴明珠与爱人杨其祐是大学同学
年
杨其祐从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
谢绝了导师让他留校的安排
追随心爱的姑娘来到新疆
为了照顾妻子
杨其祐舍弃了自己钟爱的大学校园
调到鄯善县一个农技站工作
有时候,吴明珠太忙
杨其祐就帮着去瓜地授粉
即使要在戈壁滩上跑三四十公里
他也总是欣然前往
然而,艰苦的日子
却一点点侵蚀着杨其祐的身体
年,杨其祐因为严重的胃病
不得不离开妻子,调到了江苏省农科院
但是病情却并未好转
丈夫去世前3个月
吴明珠请了此生中唯一的长假陪伴丈夫
在丈夫临终前
吴明珠终于说出一直深埋在心里的话:
“老杨,你为了我来到新疆,
没能发挥你的专长,不后悔吗?”
杨其祐平静地笑笑:
“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我无怨无悔。”
丈夫去世5天后,吴明珠就重返
新疆农科院设在海南的育种基地
“只有工作能让我减少悲伤。
我只有更加努力工作,
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照片来源:新疆农科院
育种工作极为艰苦
培育一个品种需要8年到10年
有的科学家一生只能培育几个品种
而吴明珠却在62年中培育了30多个品种
“人的一生太短了,
怎么才能加快育种速度?”
从年起,吴明珠开始了
在海南岛的“南繁”生涯
一年四季,天天摆弄瓜
瓜棚成了她的家
70多岁时,吴明珠还在和时间赛跑
夏秋在新疆,冬季到海南
天天在瓜地做试验
别人眼里单调艰苦的育种工作
在她眼里是莫大的享受
“瓜是我的生命,
一天不去瓜地,我就觉得很难受,
就好像母亲一天看不到自己的孩子。”
她的世界很小,只能装下瓜种
让老乡增产增收是她的目标;
她的要求很高
希望年轻人能超越老一代专家
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
像吴明珠院士这样的科技工作者
在田间地头默默付出
我们才能碗中粮满、盘中果香
感谢育种家们的付出
让我们能吃上
皮薄、瓤多、多汁、高甜度的
现代西瓜!
致敬!
来源: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
原标题:《热搜!一百年前的顶级西瓜长这样!拿去喂猪,猪没吃…网友想起一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lufanzx.com/tlfsjt/12046.html